服务交付的盲区
我的老朋友Max,一年前意气风发地跳进了一家大型的IT金融外包公司,担任大项目经理。前段时间他小孩满月酒,我才知道他已经裸辞了……
Max是个80后IT宅男,本身性格就比较保守,再加上面临房贷、车贷和小孩。就算要换工作,也一定是找好了下家再辞职。而让他裸辞的原因,正是大项目经理这个岗位的工作内容。
对外,他要独当一面,沟通和处理客户提出的所有问题和修改意见,全面接住客户的抱怨与投诉,想尽办法让客户接受交付掉项目……他这个“大项目经理”在客户这头,基本等同于“客服”。
对内呢,什么提高效率和质量,把控项目周期,说得漂亮而已。每天实实在在要面对的,是沟通安排工作任务,应对项目组的抱怨和老板的各种质疑……
Max自嘲说,自己就好像夹心饼干,两边都很硬,只有自己很柔软。
我认为Max的选择非常正确。他做的压根就不是大项目经理,而是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服务交付管理系统”。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说过,软件项目要交付的不仅仅是软件产品,还有具有产品属性的服务。这两个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客户的服务交付需求。公司无法识别出产品属性的服务,便会觉得客户一会要这,一会要那,以至于需要一个“大项目经理”来专门应对。可“大项目经理”也无法识别清楚产品属性的服务,面对客户提出的要求,他便无法甚至无理由拒绝,只能像个传话筒一样,向项目组不停地派任务。
尽管服务交付需求千人千面,不过大致上还是有迹可循的。从业务到项目,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服务交付需求。
Fancier凡奉信息版权所有
一般来说,业务层面的交付需求在合同阶段就基本确定了。而项目层面的服务交付需求,则会随着项目的推进逐渐展开。因此,很多公司都会用类似Max这样的“大项目经理”来处理这部分黑盒🙈问题。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想要改变“大项目经理”的困境,关键还是要将服务交付需求的黑盒变成白盒👀。
白盒化服务交付需求,必须要弄清5个W:
WHAT:交付什么
HOW:如何交付
WHY:为什么交付
WHO & WHOM:由谁向谁交付
WHEN:何时交付
系统化这5个W,会形成3个核心,便是服务交付管理体系。
Fancier凡奉信息版权所有
服务协议
服务协议不等于项目合同,而是所有描述服务交付需求的正式文件。- WHAT
服务协议存在的意义,在于最小化项目组与客户之间对,于服务交付需求的误解程度。- WHY
因此,服务协议不仅要包含交付的工作产品,还应包含流程、工具、方法、消耗品等。- HOW
在项目过程中,项目经理要求客户签字的所有文件,都是服务协议的组成部分,比如需求文件、进度计划,甚至是会议记录。之所以签了字也没有约束力,是因为这些服务协议都没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小化服务交付需求的误解。因此,签不签字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签字这个环节,项目组要与客户之间,达成对服务交付需求的明确且一致的理解。
服务干系人
服务干系人不仅包含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 - WHO,还包含负责验收服务或授权付款的客户,以及最终使用服务的用户 - WHOM。
客户可以是具有完整决策权的个人,也可以是由多个决策干系人构成的小团体,他们界定服务的需要,购买服务,定义服务等级与目标。
用户在项目过程中可能并不会直接参与,但他们对于服务使用的反馈,将直接影响客户判断服务交付需求的满足情况。
因此,在进行服务干系人管理时,一定不能只看到接口人,而是要全面识别服务干系人。
服务请求管理
服务请求有两种形态 - WHEN。
一种,是在服务协议中,已经确定好的那些持续的或者按照项目进程逐渐开展的服务请求。另一种,是由客户或最终用户,不断地定义为服务交付需求的服务请求。无论是哪种形态的服务请求,都应被记录、追踪和解决,这便是服务请求管理流程。
“服务请求管理流程”的方法论有很多,在这里我只强调3点:
1. 如果服务请求的体量不大,那么流程越简单明了就越好,可能一个《问题记录和追踪单》,或者一个《工作状态公布栏》就满足了。如果公司的业务已经从比较静态的项目或者产品,走向了动态的需求派单方式,那么就需要使用软件系统,来支撑服务请求的管理。这两点,可以确保服务请求得到快速响应。
2. 为了有效地处理服务请求,应该归纳和整理服务请求的类别,并制定出不同的处理办法。比如需求变更的服务请求,应按照需求变更流程来处理;数据备份的服务请求,应按照配置管理的流程来处理……
3. 分析两种不同形态的服务请求(确定的和不确定的),将具有统一性和典型性的不确定服务请求,补充进服务协议,以确定的方式呈现给客户,提升服务交付的稳定性。
Ok,我们来总结一下:
以前,我们专注于软件项目的需求,而忽略了具有产品属性的服务需求。后来,我们意识到客户还需要很多其他的服务,便指派了“大项目经理”。“大项目经理”搞不定,不是单纯地因为他能力不够,而是客户的服务交付需求是全方位而立体化的(5Ws)。
因此,不要寄希望于一个Super PM,而应该系统化地管理服务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