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真正的项目经理

从90年代的CMM到今年的CMMI v2.0,能力成熟度模型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这意味着CMMI背靠全球企业的实践与提炼,朝着更高的管理目标,进行了多次迭代。

 

 

然而,在中国,CMMI还处于生搬硬套的“拿来”阶段。且很多人对CMMI的错误理解,导致其被误认为是一套世界级的“做法组合”(详见《CMMI没教你怎么做》)。

CMMI难以落地,并不是中国特色。

其缔造者之一Watts S. Humphrey——软件管理之父,曾在IBM工作27年,负责全球产品研发,管理分布在7个国家15个实验室中的4000名软件专业人员;利用4年的时间,将IBM从濒临混乱的边缘,拉回到有条不紊的经营状态,积累了大量的软件成功的实践与准则;在退休后,加入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学院(SEI),并与其他几名专家一起开发了CMM。尽管CMM提供了优秀的工作指南,但企业想要获得专家级的软件工程能力,Humphrey认为,亟待解决的是如何激发软件工程小组,使得软件专业技术人员改变自身的工作作风与习惯。于是他提出了个人软件过程(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PSP)和团队软件过程(Team Software Process,TSP),作为CMM模型的落地实践。

 

 

从上面这段介绍中,我们看出CMM最初形成的循环(来自IBM的成功软件实践与准则→软件行业模型标准CMM→企业对CMM模型的落地实践),也面临同样的落地问题。

中国企业,现在处于循环的下半圈,虽然困难,但寻着Humphrey的经验来看:通过CMMI提升软件过程的性能,除了程序与方法(Procedure & methods)、工具与设备(Tools & Equipment)之外,还包括“人”(People)。

CMMI模型中对过程的阐述

 

“人” (People)的概念中,包含了技能(Skills)、培训(Training)以及积极性(Motivation)。这是企业需要的“理想人”,他们对应在不同的过程中,胜任不同的“角色”,却并不等于实际的个体(Individual)。中国企业,在实施CMMI的过程中,不缺乏工具与设备,也不缺乏程序与方法,缺的正是如何高效的让“个体”,进入“角色”,胜任“角色”。

这不仅是企业的痛点所在,也应该是CMMI落地的第一块试验田。在IT企业的很多管理角色中,唯有项目经理是直接对项目进行全面管理的角色,他负责项目的实现与交付,关系到项目的成功与失败。自上而下的CMMI,很难让他们看到实际效用,只有他们愿意扛起改进的大旗,CMMI才不会在交付压力下,被“合理的”一拖再拖。

我们需要真正的项目经理!

凡奉首页    管理实践    技术人资管理    我们需要真正的项目经理
创建时间:2018-05-11 00:0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