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思辨

敏捷可不仅仅是个热门话题。它从IT到HR,再到运营和战略……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敏捷思潮的涌动。既然称之为思潮,就一定有思辨。

如果你阅读英文资料,可能会发现表达“敏捷”时经常会看到“Agile”和“Agility”两个词。

Agile

Agile通常出现在我们最熟悉的IT行业资料中,比如“Agile Alliance”、“Agile Manifesto”、“Agile Development”。它的本意是“able to move quickly and easily”、“able to think quickly and in an intelligent way”,即形容词“灵活的”。这个词的普及离不开2001年雪鸟滑雪场的“a Manifesto for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当时用这个词,是为了替代2000年罗格里弗会议上,大家描述诸如XP、ASD、Crystal、SCRUM这样的轻量级软件开发方法时,所使用的“Light”一词。因为“Light”听起来比较不像那么回事。而“Agile”就高大上的多,甚至于发起人之一的Martin Fowler一度担心,这个词大多数美国人不会读。

Agility

Agility的本意是“the ability to move quickly and easily”、“the ability to think quickly and in an intelligent way”。它是Agile的抽象名词,翻译成“敏捷力”,经常出现在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战略管理等企业管理方面的材料中。全球对敏捷力的关注,是在敏捷思潮从软件开发方法席卷至企业管理各领域后的产物。敏捷力代表着工作的新方法、思想的新方式,主要用以描述企业在面对变化时的快速响应能力。个人认为,它来自于“Twelve Principles of Agile Software”的延伸。

但是,敏捷力毕竟来源于软件敏捷开发方法。而软件敏捷开发方法又各自发展得越来越规模化、越来越宽泛。这就会导致很多学习和应用敏捷的人不明所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迷思。以下就是麦肯锡针对企业敏捷力这一视角提出的十点迷思。我觉得对于实施敏捷的IT企业来说,同样有借鉴意义。

迷思1:敏捷力是炒作

其实这个观点大可不必。因为没有人能否认UVCA,也就无法否认应对VUCA的敏捷力。诸如药物开发、军队、石油天然气这类组织都在实践敏捷力,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因此,可以说敏捷力是一个被诸多行业验证了的概念而非炒作。

迷思2:敏捷力仅适用于IT或产品开发

我们经常碰到IT企业说“我们在做敏捷”。他的意思是在应用敏捷的软件开发方法,而非在整个组织实践敏捷力。对于任何一个IT企业来说,除了开发要敏捷以外,市场、销售、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快速响应变化的敏捷力。

迷思3:敏捷力在哪都是最佳实践

这么说就太绝对了。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建设企业的敏捷力是否是解决那个特定问题的正确办法。敏捷力应该被视为是一个解决方案,而非一个起点或终点。

迷思4:敏捷力在组织的各部分实施的方式是一样的

组织的各部分都承担着不同的目标。敏捷力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而不是整齐划一。

迷思5:企业敏捷力就是规模化敏捷

这一点多见于IT企业。当他们实践Scrum @ Scale或者SAFe之类的规模化敏捷方法时,就可能产生这样的迷思。规模化敏捷通常是将敏捷开发应用于更大规模团队的方法。尽管其开发机构有意将之推广为企业敏捷力的建设方法论,但是路还很长。

迷思6:规模化敏捷就是增加更多的敏捷团队和试点项目

“规模化”一词表面上看起来是“大量”的意思,但核心是建设可供“大量”的实施基础条件。组织必须重新梳理核心过程、培育新能力与领导力,并且建立起稳定的骨干(延伸阅读《真正的敏捷离不开稳定》)以支持多样化的敏捷力实践。

迷思7:敏捷力是混乱的——它为了更动态,而牺牲了可靠性和可预测性

企业敏捷力需要稳定与动态的结合,缺一不可。只有在稳定的骨干支持之下,才能扩展敏捷性的动态实践,防止组织在不断变化中出现混乱。

迷思8:敏捷力主要是关于生产力的

实际上,速度与适应性才是敏捷力的主要优势。尽管速度与适应性通常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敏捷力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出一种优势的竞争地位。因为可以快速地适应,具有敏捷力的企业便可以变得更健康、更有生命力、更能抵御风险、更具创新,从而呈现出竞争上的领先优势。

迷思9:“大爆炸”式的转型是有风险的

无论是“大爆炸”,还是循序渐进的转型都取决于具体的情况。在某些常规或复杂的环境中,需要迭代式的改变;但有些时候,组织需要自上而下的重塑,才能解决某些顽固的问题。

迷思10:企业的敏捷力转型可以在6个月内完成

我们可以很快在某个敏捷试点项目上看到收益,但企业敏捷力的转型却需要花费1-3年的时间。正如上文所说,敏捷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那么试问一下,6个月可以建成的核心竞争优势,还能算得上是核心竞争优势吗?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敏捷已死,敏捷力永存”。不管前半句怎么样,我是十分赞同后半句。今天这篇文章,也是想让大家分清Agile和Agility。敏捷思潮的价值不在于带来几种敏捷软件开发方法;更多的,是推动企业敏捷力的建设与发展。对企业来说,这是一场复杂甚至是具有“破坏力”的转型,需要深思熟路,不能带着迷思。

 

参考文献:《10 Common Myths About Enterprise Agility》

更多PM管理干货,请关注凡奉信息微信公众号 fancier-info

CMMI、PCMM服务提供商-Fancier凡奉信息微信公众账号二维码

 

凡奉首页    管理实践    CMMI管理实践    敏捷思辨
创建时间:2020-10-29 00:0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