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阶段,公司与PM如何共同成长?
今年是H公司成立的第四个年头。为了满足蒸蒸日上的业务需求,老板聘请了一位财务总监。她的到来,好似一团乌云,一直笼罩着研发总监。因为她核算了自公司成立以来,每个项目的财务数据,大部分都严重超支。三年多了,看似繁荣,却没赚什么钱。研发总监责无旁贷地背上了这个锅。他紧急召开全员大会,讨论成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
现在的H公司,是改进的最佳契机——外强中干,不得不改;自上而下,一触即发。成本严重超支并没有滋生员工的负面情绪,反倒激发了大家解决问题的斗志。激烈地吐槽与思想碰撞之后,全员大会得出两个结论:
· 甲方三天一小变,五天一大变,甚至交付的时候也在变。项目组为了交付,只能来者不拒。
· 新项目报价时,总觉得只需“少许”工作量,可实际却是“大量”,巨大的偏差导致入不敷出。
此情此景,甲方爸爸自然是得罪不起的。H公司的研发总监只能从内部下手,着重解决工作量偏差的问题。
参考Larry E.Greiner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模型(请参阅《放下技术,是PM迈出的第一步》),H公司属于创业阶段。创业阶段的企业只关注直接支持产品交付的活动(比如编码),因此在内部管理上是随意而混沌的,几乎没有完整的规则和制度。
管理上的粗放造就了极大的灵活性——他们可以全权接纳客户变更,自如地调配人员,任意选择看似最佳的工作方法,快速决策……这些都是H公司得以快速成长的动力。也恰恰是这些,导致了他们无法有效管理变更,无法核算人力投入,依赖个别人员的个人能力,决策短视——尽管H公司已经群策群力地聚焦了需要改善的问题,可问题背后的原因,仍然犹如一张又大又密的网,让研发总监和项目组感到茫然无措。
其实,将这些问题串联起来的是H公司的工作过程。比如,需求人员工作能力的高下,会影响对客户原始需求的理解,从而影响工作量估算与工作任务分配,从而又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周期与成本。处在创业期的H公司,因为缺乏清晰明了的工作过程,便会觉得问题如一团乱麻,不知道从哪下手,也提不出明确的改进要求。想要抽丝剥茧,有四个关键步骤:
1. 如何让工作过程从隐形到可见
2.如何让过程性能从低下到优秀
3.如何让参与工作过程的人员从各执己见到达成共识
4.如何让执行从低绩效到高绩效
在没能弄清工作过程与人员之间的关系之前,大多数公司无法识别出前三个问题,只能将重点放在第四个问题——执行力上。
因此,技术能力突出的程序员,被提拔为项目经理。升职的喜悦无法掩盖内心的忐忑——一来他们意识得到,身为PM应该有更重要的管理职责,但又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二来编码是自己实力的体现,一天不编码就感觉什么也没干,所以经常抢着去编码。这个状态的PM,还只是一个大程序员。尽管可以凭借个人热忱和奉献精神完成项目,但却无力带领团队实现高绩效。
另一方面,公司提拔项目经理,除了人才发展的因素外,更重要的考量,来自于经营管理上的挑战——业务起量,需要更多的人才能按时交付,人多了就会乱,想不乱,就得有分工、有管理,谁来管,项目经理。于是为了交付,公司把技术能力突出的程序员晋升为项目经理,希望他们可以管理好团队,展现出团队的高绩效执行力。
那么问题来了:
这波升职加薪的操作,真的能解决H公司的管理问题吗?
PM在技术转管理的过程中,不知所措又得不到公司的指导,便会怀疑自己的职业转型是否恰当,或者公司的前景是否堪忧。而公司呢,发现PM 并不胜任,要么越级管理,要么另请高明,让PM在管理上得不到锻炼。
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原本积极主动的工作氛围,变得消极被动。H公司失去了创业期发展的动力,繁花似锦便会荡然无存。
想要解开H公司的这团乱麻,那个可以抽丝剥茧的线头在哪里?
↓↓↓
共识1:目标
H公司要先意识到自己理想中的PM,与现实中的PM是有差距的。因此,公司要将期望转变成明确的工作目标。有了目标PM才能有的放矢地发挥个人才能与工作热情。
共识2:过程
仅仅是目标,对于H公司和新晋PM来说,都还是太模糊了。想要一步一步地达成目标,公司需要与PM协作,将现有的工作过程彻底地显性化出来。看得见、看得全、看得穿,才有机会洞悉制约工作过程性能的关键改进点。将公司空洞的改进目标,聚焦成PM具体可执行的改进任务。
共识3 :人员
在PM执行改进任务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变化。公司需要不断地与PM达成阶段性的共识,来确保改进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实际环境中,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改进实践,需要在公司层面固化下来,并借由PM这个窗口,与全员达成共识,确保其在执行层面不打折扣。
想要更好交付,公司和PM都要沿着“抽丝剥茧的四步骤”进行管理改善,其前两步关注过程,后两步关注人。由此,便演化出了PM的核心能力架构。
创业阶段的公司在内部管理上的最大诉求,就是交付。因此公司提拔的PM,也要紧紧围绕交付开展工作。交付不是PM一个人能搞定的,管理意识便就此萌芽了。
新晋PM的管理重心,必然是整个软件开发的工作过程。但过程管理不是全部,此刻公司需要的PM,不仅得是个英雄,还得带领整个项目组实现高绩效。因此,新晋PM要兼具过程能力与领导能力,过程能力居重。
PM能力模型 Level 1
能力等级:1级(意识管理)
能力改进目标:建立正确的管理意识:过程管理意识、人员管理意识
核心问题与挑战:凭借热情与奉献精神亲力亲为,却意外频发;漠视或滥用领导职权,凭感觉管理,以事件为驱动
应对策略:意识转变为关注质量导向、过程管理(四类工作)、领导能力(三类)三个方面。见下图
过程能力权重:80%
领导能力权重:20%
能力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