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首歌的时间沟通
Emily是L集团下属的一家软件公司的产品经理,并兼任一个Scrum团队的PO。她的团队试点Scrum敏捷已经大半年了。
Bill是新上任的总经理。董事会聘请他,是希望软件公司能从被动地承接集团项目,转变为主动地引领集团的数字化转型。
一天,Bill与Emily在电梯中不期而遇了。Bill听说了很多Emily团队的事迹,于是很感兴趣地问:“担任敏捷团队的产品经理,有什么不同吗?如果推广敏捷的话,需要我如何支持?”
一时之间,Emily有些激动地不知所措,她回答到:“那个……那个……我们敏捷了之后,只要进入Sprint就不用管需求变更了。嗯……也没有那么多文档要写了……这样,就可以专心地做功能了。我觉得专注地做事很重要。嗯……您可以来听听我们的站会,实地了解一下我们是如何敏捷的,或者来客串个PO……”
叮!
Bill和善地一笑:“电梯到了,回头聊!”留下话未说完的Emily,一人在电梯中凌乱......
你给Emily的这次沟通打几分?我给她2分。
1分是因为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没至于紧张到说不出话;另1分是因为她表达了团队在专注地做事,好歹让领导知道他们在努力工作。那扣掉的3分,在于Emily可能让Bill质疑实施敏捷的出发点——不用管需求变更,不用写文档。这两点之于Bill的工作目标——主动引领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没有丝毫关联,Bill也就不会对敏捷和Emily的团队加以重视。更重要的是,Bill会觉得Emily这个敏捷先锋,在公司转型的过程中,无法委以重任。
那么职场沟通,应该如何是好呢?
沟通是语言的艺术。然而你怎么想,便会怎么说,因此语言的背后是思维。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生理机能。我们如何表达自己,如何理解他人,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均是大脑思维的结果。因此解决沟通的问题,根本上是要弄清大脑的思维。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大脑是思维的物质基础。人类的思维功能分布在左右大脑的新皮层及边缘系统中,并且不同的脑部位,负责不同类型的思维。参阅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Roger · Sperry)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及麦克莱恩(Paul · McLean)的边缘系统理论。
这是大脑共性的生物特征而产生的共性思维。除非大脑先天残疾或者后天损伤,否则每个人的大脑所具备思维功能都是完整的。然而,每个大脑都不是一模一样的,这种个体的生物差异,便在调动思维的过程中,形成了偏好的差异。
醒着的时候,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调动不同的大脑,来应对不同的外部环境。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动中,有些思维被我们加强了,有些则被我们雪藏了。这种加强或雪藏的“习惯”,就是我们思维的偏好。
Emily作为产品经理和敏捷团队的PO,她的工作环境会要求她更多地调用左边缘系统的思维偏好,比如执行、程序、细节、组织等。而身为总经理的Bill,则需要更多地调动右新皮层的思维偏好,比如全局、变革、创新、未来导向等。因此,Emily与Bill在电梯里的沟通,就会显得十分不对路子。
同样的道理,很多基层人员,在对话高层的时候,总感觉高层没耐心听细节的同时,还很“虚”,动不动就是战略,就是未来,没点落地的东西。而高层在这种时候,则会觉得基层人员往往眼光过于短浅,格局不够。这种时候,单纯地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不能解决问题。你需要知道领导的思维,才能以此组织语言,达到沟通的目的。
领导的思维,是什么样的呢?
下图,便是左右脑新皮层与边缘系统所负责的不同的思维偏好。请记住每个人的脑生理结构不同,因此每个领导的思维偏好也会有不同的侧重。人类的思维偏好归纳起来,怎么也跑不出下面四大领域。如果你不确定领导是哪一型的偏好,那么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全部涉及。这种以脑科学为基础的沟通,适合于任何人(同事、亲人、陌生人)、任何场景(工作、生活、学习)。
作为企业管理咨询顾问,我还要强调一点。沟通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其目的在于协调,在于更好的完成工作。
从效率、稳定性、完整性的角度来说,组织的沟通不仅不能依仗,反而应该根据工作的性质降低对人际沟通的依赖。因此,对于那些可以标准化的工作,就应该通过定义工作过程,最大化降低工作依赖关系之间的沟通协调壁垒(参阅《万年老大难,沟通与协调》)。而那些无法标准化的工作,比如创作、头脑风暴,则应该鼓励大家,全面调动大脑的思维偏好,去表达和理解。
每个人不同的大脑,决定了我们必然带着不同思维偏好的“有色眼镜”。在工作中,无论是标准定义工作过程,还是开诚布公地讨论,都是为了协调组织中的成员,在适当的时候,带上戴上适当颜色的眼镜,用适当的思维,应对适当的工作。